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免緊張‧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的照護


小兒科 江明儒 主治醫師

一位十個月大的小男生因為身體多處紅疹被父母帶來求診。父母親表示這些紅疹已經反覆出現許多禮拜,主要出現在孩子的兩側手肘關節、膝蓋後方以及腳踝處,孩子明顯會癢,紅疹處都帶有反覆搔抓後的痕跡,有些部分甚至已經出現抓破皮膚紅腫的傷口。父母雖然有使用止癢藥膏替小孩擦拭紅疹患處,好了幾天又會復發,讓父母困擾不已。門診醫師詢問後發現母親小時候也有濕疹的病史;孩子皮膚紅疹處摸起來特別的乾燥,抓傷的傷口處已經有局部感染的情況,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在給予適當口服及外用藥,加上衛教父母如何做正確的皮膚保養之後,孩子的皮膚終於在兩個星期後逐漸復原。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過敏三部曲(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的第一部曲,在台灣約有十分之一的孩童有此困擾。這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症,若父母有此症狀或小孩本身有過敏的體質則發生的比例較高。如果孩童有食物過敏(牛奶、蛋等等)的症狀則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高,情況也會比較嚴重。百分之五十的病人在一歲以前就會開始出現症狀,另外百分之三十則是在一歲到五歲之間開始受此困擾。病人會有嚴重的搔癢症狀而且皮膚會反覆的發炎,因為抓癢使皮膚造成破損導致發炎,發炎則導致皮膚的保濕能力受損,皮膚因乾燥而更加的癢。在嬰兒時期,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多半出現在兩頰、前額、頭皮、脖子、四肢的伸側;較大的小孩則出現在手肘凹處、膝蓋後方、腕關節或耳垂。幸運的是,這些症狀會隨著年紀漸長而改善,三歲左右,約有四成的病患可以完全恢復,年紀越大,恢復的比例就越高。但是這些發生過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未來得到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比例也較高。
  為什麼會得到異位性皮膚炎呢?主要是因為遺傳、環境、免疫功能失調、皮膚屏障缺陷等等複雜的因素,使得皮膚障壁層出現缺損;過敏原得以輕易地穿透皮膚造成局部的過敏發炎反應。而障壁層的缺損也會使得皮膚保溼的能力下降,因此皮膚會出現乾燥的情況,再加上過敏、發炎的反應使病灶處會讓人感覺到癢。當病患抓破了皮膚,細菌會順著傷口進入皮膚,造成皮膚進一步的發炎,也讓皮膚癢的情況進一步惡化。
  因此,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保養就是保濕,並且避免刺激物接觸,維持皮膚障壁層的完整。保濕工作最有效的是洗澡盆浴,洗澡的水不宜過熱,攝氏33-38度最佳,洗完澡後抹上保濕劑保護皮膚,洗澡使用的清潔劑則建議選擇無香精及人工色素的天然香皂或沐浴產品為佳。如果皮膚有發炎狀態,保濕劑擦完半小時後可以塗上醫師所開立的藥膏,幫助皮膚修復。搔癢的病灶處常因為搔抓而出現傷口,若有傷口感染則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的惡化,此時便需要額外抗菌的藥膏甚至口服抗生素積極治療才會好轉。
  病人、家屬與醫師之間的良好配合是成功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適當的衛教、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加上家屬對孩童的積極保養,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可以有效控制的疾病。

文章來源:
http://www.jah.org.tw/form/index-1.asp?m=3&m1=8&m2=364&gp=361&id=13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