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 陳軒凡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多半會塗抹藥膏,含有類固醇的藥膏能迅速止癢,但常使用又擔心色素沉澱、白內障等副作用,聽說紫外光治療與免疫抑制劑療法,可取代類固醇,且副作用較輕,這是真的嗎?
春夏、秋冬季節交替時,因溼度、溫度變化,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患者,可能癢得更厲害,該怎麼做才能擺脫反覆發作的惡性循環?
日常生活的防護
遠比擦藥治療來得重要
遠比擦藥治療來得重要
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皮膚就像「海砂屋」一般脆弱,外在皮膚因反覆搔癢而抓傷,常有丘疹、乾燥脫皮或傷口;而外在飲食或環境刺激,更會加劇症狀,出現「反覆發作」的溼疹或紅腫發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蔡秀欣提到,小時候就被診斷出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若妥善地治療與照護,約有3/4進入青春期後,狀況會慢慢改善,甚至斷根。
對於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尤其是小朋友,國泰醫院皮膚科醫師鄭煜彬也表示,藥物治療只是緩解症狀,日常生活的照護才是重點。在青春期前控制良好的小病人,才可能在進入青春期後不藥而癒。如果青春期前,生活照護與藥物治療的狀況很差,進入青春期反而會更嚴重。兩位醫師均表示,日常生活多注意保濕及遠離刺激物,遠比藥物控制更重要。
依病情輕重使用藥物
類固醇要用在刀口上
類固醇要用在刀口上
想要治療異位性皮膚炎,除了生活照護,有時面對嚴重度不一的皮膚乾癢症狀,還是需要適度的藥物治療。鄭煜彬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用藥包括:口服抗組織胺、外用類固醇藥物與外用免疫抑制劑藥物等。
對於搔癢症狀輕微的患者,鄭煜彬醫師指出,多半只需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就能改善皮膚搔癢,且除了想睡覺、口乾之外,沒有其他副作用。但若皮膚發紅、很癢,光靠口服抗組織胺無法改善,有時會視病情,搭配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來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反應,塗抹類固醇藥膏後,會有局部皮膚長毛、皮膚顏色改變,甚至血管擴張等現象。對此,蔡秀欣主任表示,臨床上的確看過患者在皮膚大面積塗抹外用類固醇藥膏後,患部外圍的皮膚出現毛髮增生。所以她提醒,使用類固醇藥膏時,務必只針對患部塗抹(摸起來粗糙的部位),勿一併塗抹健康皮膚,才不會衍生副作用。
蔡秀欣主任提到,類固醇藥膏會暫時使皮膚微血管收縮,所以會退紅、暫時變白;至於是否會造成色素沉澱,因為皮膚發炎本身就可讓色素沉澱,所以很難認定是藥物的副作用或是皮膚發炎所引起;而皮膚血管擴張或是白內障等問題,則必須長時間用藥,才可能出現。
常用於抗發炎,俗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鄭煜彬醫師指出,按異位性皮膚炎病情由輕而重,依序可藉由外用藥膏、口服藥物與針劑等3大類型進行治療。他強調,以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方式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多半是用於皮膚大面積流出滲液或感染等重症患者,強效用藥時間視病情約1至2周,不會持續太長,有時會搭配抗生素或抗皰疹病毒藥物一起治療。
蔡秀欣主任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出現嚴重的搔癢而抓破皮,有引發感染疑慮時,才會使用口服、針劑類固醇藥物,這通常是不得不做的緊急選擇。此類藥物通常只會短暫應急使用,在專業醫師的評估下,大部分患者只要不是長期服用,不太會有月亮臉、水牛肩或是白內障等後遺症,病患無須過度恐慌。
除了類固醇
照紫外光也能抗發炎
照紫外光也能抗發炎
對需要長時間用藥抑制症狀的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若不想使用類固醇,目前有紫外光治療與免疫抑制劑療法等,可取代類固醇,且副作用相對較輕微。蔡秀欣主任表示,短波紫外光(nbUVB)臨床上具有免疫抑制效果,皮膚科診間很常用來治療乾癬,全身大面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不採用類固醇藥物治療,健保會視情況給付紫外線照射治療,費用多在千元以內。
蔡秀欣主任進一步指出,會進行紫外光照射治療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大部分是皮膚有大面積,或四肢伸側(外側)或曲側(內側)發炎症狀的患者。病情嚴重者,初期光照治療可能一周內天天照射,或是2天照一次,每次治療大多只有幾秒鐘,之後醫師會視個別病況,逐漸增加紫外光治療的時間,最多約5、6分鐘,便能完成治療。
鄭煜彬醫師指出,照射紫外光,可將皮膚表面發炎細胞除去,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以照射紫外光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在醫師控制下,除了皮膚變黑以外,不太會有其他副作用。而紫外光的照光設備,其實不光醫學中心有,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整理了全臺擁有光照設備的醫療院所,各地民眾可依所在地上網查詢。不過,蔡秀欣主任提醒,使用全身性紫外光治療的患者,每次照光治療時,必須閉眼、戴好護目鏡,並保持固定的姿勢不動,年紀太小,或無法遵從醫囑的患者,就不太適用。
文章來源:
https://healthforall.com.tw/?action=article_in&id=47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