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10月起,全台灣不時籠罩在霧霾之下,12月更多次即時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達10,也就是所謂的「紫爆」。根據聯合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就診人數因空氣品質不佳,增加2至3成,建議孕婦及有過敏性體質的幼童,盡量少外出。
相關報導:
聯合報導,聯醫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龍厚玲表示,一位兩歲患者從6個月大起,出現全身性異位性皮膚炎,在父母細心照料下好轉,但去年秋冬起,臉頰、脖子、四肢關節處常反覆發生紅疹、搔癢等症狀,用藥後稍有改善,卻一停藥就復發,但家中環境都已進行防塵蟎處理,也排除食物問題,經過近3周追蹤,發現皮膚炎發作,大致與PM2.5的高濃度警戒一致。
蘋果報導,龍厚玲醫生表示,因患者家住大馬路旁邊,常和母親到附近街上或公園,一旦懸浮微粒濃度上升就刺激到皮膚,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反覆發作,而近2個月,此類患者也約增3成。
龍厚玲說,異位性皮膚炎成因多為遺傳過敏體質或環境過敏原刺激,若是遺傳性異位性皮膚炎幼童,其皮膚先天性缺損,對外界過敏原刺激較無抵抗力,當PM 2.5濃度增加,將刺激皮膚真皮層免疫細胞,引發皮膚發炎並出現嚴重搔癢,此時若幼童搔抓患處,恐造成皮膚破損發炎,嚴重時可能引發敗血症。
中時報導,國際對於PM2.5研究,較明確結論有孕婦接觸高濃度PM2.5,若嬰兒出生後暴露在二手菸環境,將增加嬰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風險。龍厚玲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幼童,暴露在PM2.5高濃度環境,會加重病情及搔癢感。
龍厚玲建議,孕婦及有過敏性體質幼童,在PM2.5濃度較高的時候盡量待在室內關上門窗,或可在家中裝空氣濾淨機,要外出也應避開車流較多的大馬路,並戴口罩,返家後應盥洗、換上乾淨衣物,防止過敏症狀加劇。
新聞來源:
- PM2.5濃度高 皮膚炎求診增2成(聯合)
- PM2.5惹的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暴增3成(蘋果)
- PM2.5惹禍 幼童罹異位性皮膚炎(中時)
- PM2.5釀異位皮膚炎?5保養秘訣不復發(華人健康網)
文章來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406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