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1994年台大小兒科謝貴雄教授的調查中,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為5.82%。90%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童會在五歲前發生症狀。約有70%病人有異位性體質的家族史(包括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50%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童也會發生過敏性鼻炎或氣喘。
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特徵是皮膚嚴重搔癢,且有一些誘發因子( 過敏原、環境、情緒變化等等 )能誘發這種皮膚搔癢。許多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病徵 ( 如皮膚苔蘚化、皮膚細菌感染、乳頭濕疹、 下眼臉皺紋 Dennie-Morgan lines 等),其實都是病人因為皮膚癢,搔抓皮膚所引起的。
嬰兒期(2個月至2歲)的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病灶主要位於臉部、頭皮、胸部、頸部、四肢伸側;兒童期的病灶,主要在頸部、手腕、手肘、膝部等處的屈側皮膚;青少年和成人的病灶位置和兒童相仿,但病灶的皮膚苔蘚化、乾裂、色素沉澱變得相當明顯。
慢性化現象:當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性炎症反應逐漸進行到慢性化時,原本由特異性過敏原引起的過敏性發炎反應,會逐漸轉變為不再須要特異性過敏原,只要受到各種內因性或外因性因素之刺激,身體的過敏性炎症反應就會持續發生或惡化。 也就是說,雖然病人已避免了會造成嚴重過敏的特異性過敏原(如塵蟎),但因病人未避開其它非特異性刺激物,或沒有接受適當治療,結果過敏症狀仍會持續存在甚至繼續惡化。 異位性遺傳體質所造成的其他過敏性發炎反應 ( 氣喘、 過敏性鼻炎等 ) ,也一樣有這種慢性化現象。
文章來源:
http://www.askdoctor.tw/0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