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調節異位性皮膚炎

調節異位性皮膚炎

調理異位性皮膚炎,急時治標,緩時調本
黃伯瑜醫師
中醫如何治療、調理異位性皮膚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黃伯瑜表示,中醫的治則為「急則投其標,緩則治其本」,約略可概括為袪風、清熱、利 濕、健脾、潤燥等五個方法。急性期症狀較嚴重,即以袪風、清熱、利濕為主;慢性期的症狀較輕微,以健脾、潤燥等作為主要方向來調理體質。
  中醫師黃伯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中醫辨證論治主要可分為風盛型、熱盛型、濕盛型、脾虛型、以及血燥型五種,包括如下:
  一、風盛型:症狀為搔癢很厲害,全身到處抓來抓去,中醫認為好像自然界的風一樣,此起彼落。治療以袪風為主,可選用消風散。
  二、熱盛型:症狀為患處皮膚紅腫,發炎厲害的,中醫認為這是因為體內火熱太盛,所以表現在皮表上。治療以瀉熱為主,可選用瀉白散、龍膽瀉肝湯。
  三、濕盛型:症狀為局部皮膚有滲出液或小水泡的,中醫認為這是由於體內水濕太盛,所以溢淫於皮表。治療以利濕燥濕為主,可選用胃苓湯。
  四、脾虛型:中醫認為胃口差,消化吸收不好的,較不容易將體內的濕、熱排出,因此會反應在皮膚上。治療以健脾為主,可選用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
  五、血燥型:患處皮膚會呈現乾糙、反覆脫屑等徵象,中醫認為這是由於血太燥,無法潤養表皮所致。治療以潤燥為主,可選用當歸飲子、易簡地黃飲子。
  醫師指出,臨床上患者通常會有兩種以上的分型夾雜出現,且在不同時期會出現不同的組合變化,例如「血熱風盛」、「濕熱俱盛」、「脾虛濕盛」等;必須要配合舌象、脈象合參,才能正確診斷。
  而在外敷部分,醫師表示,患處皮膚若是紅腫糜爛、有滲液或小水泡的話,可外敷「冰片散」,其中成分包括冰片清熱消腫,可抑菌止痛;滑石、綠豆粉利濕解熱, 有消炎作用。如果局部是乾燥脫屑、變厚粗糙的話,可塗抹「紫雲膏」,其主要成分包括紫草涼血清熱,有消炎殺菌的作用;當歸活血潤燥,可改善局部循環,促進 組織再生;麻油滋養潤膚。

文章來源:
http://www.tpech.gov.taipei/ct.asp?xItem=161542&ctNode=14937&mp=1091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