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 胡恩蕙
癢癢癢,讓人抓不停,異位性皮膚炎是許多人擺脫不去的夢饜!發作起來奇癢無比,抓到破皮又流膿,該怎麼停止這樣的惡性循環?本次封面主題帶你了解除了擦藥治療,還有哪些新療法,從居家環境、飲食、保濕……全面掌握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方法!
很多人以為冬天皮膚較乾燥,異位性皮膚炎較易發作,其實夏天容易流汗,也會刺激皮膚過敏發炎反應,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症狀。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徐世達就發現,當天氣變熱,小朋友易流汗,門診中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就會增加三、四成。
異位性皮膚炎是
皮膚缺陷+過敏反應
皮膚缺陷+過敏反應
徐世達醫師指出,過敏疾病包括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都必須遺傳到兩種缺陷:障蔽層缺陷及過敏體質。所謂障蔽層缺陷,指的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皮膚、黏膜有缺陷,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有缺陷,氣喘及過敏性鼻炎,則分別是呼吸道黏膜和鼻黏膜有缺陷。
徐世達醫師表示,皮膚障蔽功能差,當接觸到環境中刺激物,就容易引起發炎反應,使皮膚受傷、通透性增加。此時,過敏原有機會藉由發炎受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引起過度敏感的免疫反應。
更糟糕的是,發炎受傷的皮膚通透性增加,會使皮膚神經末梢暴露過度敏感,所以病人會異常的癢,以致不停抓癢,但「抓」的動作,更破壞皮膚結構,使皮膚發炎受傷的範圍、嚴重度與通透性變得更大,降低皮膚正常免疫力,讓過敏原、細菌、病毒、黴菌或疥蟲等外來物愈容易進入,引發更多的過敏性免疫反應或感染。
當病人感染細菌,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時,病人會因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超級抗原免疫反應,使發炎症狀惡化,奇癢無比,嚴重搔抓後,甚至會長出膿皰,流膿流湯。
「癢」是重要特徵
易陷入一直抓的惡性循環
易陷入一直抓的惡性循環
當皮膚發炎,神經會散發出癢的介質,「癢」是異位性皮膚炎重要特徵之一。臺中榮民總醫院皮膚科醫師李文豪指出,在「急性期」抓癢會造成發紅脫皮,甚至破皮流血,若傷口變大,組織液滲出,加上細菌、黴菌等感染,傷口就開始流水流湯。由於感染會加重癢感,患者更易陷入「癢→抓→皮膚孔洞變大→更癢→更抓」的惡性循環,有些人抓得全身遍體鱗傷,幾乎體無完膚。
很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覺得晚上特別癢,李文豪醫師解釋,晚上睡覺時,沒有其他事分散注意力,患者會專注在癢的感受上;另一方面,睡覺時副交感神經較興奮,也會加強癢感。常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晚上癢得睡不著,爸媽幫忙抓癢也睡不好,影響全家白天上班、上課及人際關係。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地癢、發炎、傷口惡化後,會進入「慢性期」。李文豪醫師表示,慢性期皮膚會苔癬化、變厚、變粗,紋理線條特別明顯,有些人會色素沉澱,皮膚變得黑黑乾乾,有些人形成癢疹。當皮膚表面進入慢性期,裡面還是可能急性發炎,若不好好控制,仍可能慢性→急性,急性→慢性,反覆發作。
徐世達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有下列4項主要臨床表徵,當主要臨床表徵與次要臨床表徵,同時符合3項或以上,就算異位性皮膚炎。
■ 主要臨床表徵
1. 皮膚搔癢。
2. 癢處隨年齡而不同:嬰幼兒期,癢處多在臉上、手腳外側曬陽光處;成年人則轉變位置到彎側(身體內側)。
3. 慢性化,搔癢反覆持續一段時間。
4. 有過敏個人史或家族史。
2. 癢處隨年齡而不同:嬰幼兒期,癢處多在臉上、手腳外側曬陽光處;成年人則轉變位置到彎側(身體內側)。
3. 慢性化,搔癢反覆持續一段時間。
4. 有過敏個人史或家族史。
全臺約300萬名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在臺灣,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在嬰幼兒約20%,隨年齡愈大,盛行率逐漸降低,推估臺灣有200〜300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徐世達醫師引述臺北市衛生局對臺北市國小一年級生做的檢查,小一生12.9%有異位性皮膚炎。換言之,10個兒童中,至少1位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徐世達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嬰幼兒,約45%患者在出生6個月內出現症狀,有60%在1歲以前被發現,85%在5歲前出現症狀。5歲以後才發病者,僅占15%。
文章來源:
https://healthforall.com.tw/?action=article_in&id=4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