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異位性皮膚炎-保濕做得好,搔癢不再擾


台灣有超過兩百萬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中以孩童、青少年佔大多數,常因皮膚搔癢
難耐影響睡眠品質、課業表現,讓許多家長傷透腦筋。
雖然異位性皮膚炎並無法在短時間內根治,卻能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生活習慣,使症狀
獲得有效控制。最重要的是,家長與患者都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識與應對方法,才能逐漸
擺脫搔癢的糾纏。

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
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 AD) 又稱異位性濕疹、過敏性濕疹,是一種會反覆發作
的慢性皮膚發炎疾病,與遺傳因素及環境誘發因子有關,造成免疫系統失調,或因肌膚
屏障功能較弱,無法承受外在環境刺激而發病。
此類患者帶有「異位性體質」,俗稱過敏體質,在嬰兒或幼兒時期皮膚就有明顯徵兆,
如紅疹、劇癢,常合併過敏性鼻炎、氣喘,大多在5歲前發病,2-7歲為高峰期,之後逐
漸趨緩。



致病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致病原因包括遺傳基因、環境誘發因子、免疫功能失調、皮膚屏障
功能的缺陷等等。
針對先天發病而言,致病機制主因是絲聚蛋白 (􀃗laggrin) 的突變,導致皮膚角質層的防禦
功能受到影響,常造成新生兒皮膚的保濕度下降,不健康的肌膚一旦接觸過敏原或受到
環境因子刺激,就可能引起免疫失調,出現皮膚反覆發炎的情況。

診斷標準
異位性皮膚炎並無法針對單一病症或抽血檢查就能直接診斷,必須依患者的各項病史及
臨床症狀作綜合判斷。



目前最通用的診斷標準為 Hannifin 和 Rajka 制定的準則,必要特徵如下:
- 皮膚搔癢
- 慢性且反覆的濕疹發作,時長超過六個月
- 典型皮疹症狀,如濕疹或苔癬化皮膚
- 個人或家族病史,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異位性體質
確診標準須符合上述三個或以上的必要特徵。

患病族群與症狀
嬰兒期(兩個月至兩歲)
症狀為紅疹、搔癢、乾燥脫皮、水泡,常見部位在雙頰、前額及頭皮,以臉頰最為明
顯。
尿布包裹的區域因常與尿液接觸較為潮濕,且不易搔抓,所以通常不受波及。隨著嬰兒
成長,也可能延伸到手部、耳朵等部位。若有流膿現象可能為細菌感染,應再次就醫治

療。

兒童期(兩歲至十二歲)
此期皮膚發炎的面積通常較廣,常見於臉部、頸部、手肘窩、膝後窩、手腳關節,也可
能發生在大腿或臀部。
最明顯的症狀為皮膚乾裂、搔抓後破皮結痂、苔癬樣皮膚,小朋友常因皮膚發癢而搔抓

患部,容易讓濕疹情況更加嚴重。大部分患者的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趨緩。

青年期、成人(十二歲以後)

少部分患者至成年期仍可能發病,有症狀的部位與兒童期類似,甚至演變成全身性。 皮膚狀況可能更乾燥、更厚、膚色更深,皮膚苔癬化也會更加明顯。這個時期的患者容易因課業或工作壓力而加重病情、影響日常表現。



治療方式
口服抗組織胺
抗組織胺可有效控制皮膚搔癢的問題,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藥物,也可改善睡眠
品質、免疫體質。
有些家長可能對口服藥物產生疑慮,其實抗組織胺是種相當安全的藥物,需要長期服藥
的患者,醫師會視病情需要調整藥物劑量,以穩定控制病情。

口服抗生素

當患者因為搔抓患部而出現細菌感染時,口服抗生素可殺死細菌、改善發炎情況。特別注意,必須將醫師針對單次療程所開的抗生素服用完畢,切勿擅自停藥,以防病情惡化。

類固醇藥膏
類固醇藥膏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外用藥物,許多家長可能對類固醇的安全或副作
用產生疑慮,但類固醇是英國及美國皮膚科醫學會、亞洲異位性皮膚炎會議、台灣皮膚
科醫學會所認可的第一線治療藥物,是初步治療的有效方法。

雖然類固醇無法阻止疾病復發,但能在短時間內改善皮膚發紅、搔癢的症狀,以免晚上
因搔癢難耐而影響睡眠。類固醇必須由醫師視病情開立適合的藥膏,患者或家長必須了
解以下使用原則:
- 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
- 可以使用的天數
- 什麼情況下該停止使用
- 何時需要換藥

類固醇藥物治療屬於「急性處置,不宜長期依賴使用。」因個別患者的病情不同,必須
向醫師及藥師請教類固醇藥膏的適用規則,才可降低藥物帶來的不良影響,不要因為害

怕而不敢使用,反而延誤病情或惡化。

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有哪些?
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改變、長痘痘等都是類固醇藥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但
患者也不必過度驚慌,只要能遵守醫師及藥師的指示,類固醇藥膏是十分有效且安全
的。

口服類固醇
當初步治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時,可依醫師的指示短暫口服類固醇,在急性期能幫助症
狀快速獲得控制。

紫外線光療
針對中度以上或較頑固的異位性皮膚炎,適度照射紫外線有助於改善病情,但此類方法
不適用於嬰兒或幼童,年齡大一點的孩童或青少年才可在醫師建議下使用。須避免流汗

或過度曝曬造成發癢,可攜帶噴水瓶協助肌膚保濕。

免疫調節劑
相對於第一線治療的抗組織胺藥物、類固醇藥膏,以及第二線治療的口服類固醇、抗生
素、紫外線光療,免疫調節劑屬於第二、三線藥物,當前述治療方式無法達到預期療效
時,針對較為嚴重的患者,可能會採用免疫調節劑控制病情,使用初期皮膚可能有些許

灼熱感,但不會產生如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

誘發因子及改善方式



修剪指甲、避免搔抓
剪短指甲可降低搔抓所帶來的傷害,也能降低破皮、感染的風險,嬰幼兒睡覺時可戴上
手套,防止無意識抓癢造成的受傷。
若皮膚出現流膿情況,可能為細菌引起的繼發性感染,須立即就醫治療。

飲食
避免接觸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蛋類、海鮮、花生、牛奶、堅果、小麥等,以降低皮

膚搔癢的機會。

溫度、季節變化
預約免費處方宅配
溫差變化大或流汗都可能加重皮膚搔癢感,夏天應避免劇烈運動或曝曬,冬天常因溫度
下降而使皮膚乾燥,患者須加強保濕工作,以免加重皮膚乾癢的情況。

空氣汙染
空氣品質指數較差時不宜出門,也應避免前往空汙較嚴重的區域、遠離菸害,才能降低
誘發過敏的機會。

居家環境
動物毛屑、灰塵、毛髮、羽毛、地毯都是常見的過敏原,平時應留意居家環境清潔,避
免給予孩童絨毛玩具;寢具、枕頭每週以熱水清洗或高溫曝曬,減少環境過敏原才能避
免誘發疾病。

衣物
服裝可選擇較為柔軟、舒適、寬鬆或透氣的衣服,質料上可選擇棉質,避免羊毛、尼龍
等衣料。

沐浴、清潔
洗澡時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或鹼性肥皂,以免刺激皮膚或變得更加乾癢,可用較溫和或異
位性皮膚炎專用的肥皂,減少水分流失。
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敏感而不是髒,所以不須過度清潔。

情緒壓力
精神壓力可能惡化皮膚炎的症狀,可多安排一些能放鬆身心的娛樂或活動,保持情緒穩
定與紓解壓力。

保濕的重要性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因皮膚屏障已有缺陷,除了水分不易留住,也容易受到過敏物質
的刺激,加上發炎的皮膚,使水分流失更加嚴重。
因此,保濕就顯得非常重要,適時幫助皮膚補水、鎖水,也能加強皮膚的保護功能,避
免致敏物質入侵。

一般常見的保濕劑主要分為三種:乳液、乳霜、油膏,以油膏的含油量最高,乳液最
少。油是防止水分散失的最好成分,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可選用含油量較高的保濕劑,
對於皮膚的潤澤度、保護力也最持久。
使用保濕劑的時機可在洗完澡後、睡覺前、出門前,並在容易發作的部位適時補充,運
動前可敷上乳液避免皮膚的過度摩擦。
若同時使用不同質地的保濕劑,以質地清爽、稀薄的先使用,越稠的越後使用,依序
為:液狀、膠狀、乳狀、霜狀。以常見的保養品為例則為:化妝水、精華液、乳液然後
才是乳霜。


文章來源:
https://www.ihealth.com.tw/article/%E7%95%B0%E4%BD%8D%E6%80%A7%E7%9A%AE%E8%86%9A%E7%82%8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