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星期三下午,照樣門診內外充滿兒童的哭鬧聲,在兒童皮膚的門診中,這是屢見不鮮的畫面!診間門推開了,媽媽帶著一個身穿制服的小妹妹進來,約莫11歲左右,頭低低著,我只能看得到清湯掛麵的髮型,完全看不到臉,其中一隻手默默摩擦著另一手的前臂,媽媽一副緊張又氣急敗壞的神情,馬上拉著妹妹坐到椅子上,說:
賴醫師,我女兒都這樣一直抓,抓到四肢都整個黑黑的,已經好幾年了,每次看到她抓,我心情也跟著不好,帶她去看了很多皮膚科醫師,都沒有好,你看,該怎麼辦??一個女生這樣,以後該怎麼辦?
媽媽在講的時候,妹妹頭又更低了.........
我看了看,要妹妹把手身出來,同時也看了腿部的病灶,的確,四肢被抓到傷口遍布,甚至還有流膿紅腫的現象,除此之外,黑眼圈、髒兮兮的脖子和四肢屈側都被抓到如同樹皮一樣,深紋滿布。
於是,我跟媽媽講:妹妹這是很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媽媽一聽到就說:異味性?!有嗎?雖然她都一直抓,可是一點都不臭阿?哪來的異味?此時,我已經看到跟診護理師快要笑出來了!
賴醫師,我女兒都這樣一直抓,抓到四肢都整個黑黑的,已經好幾年了,每次看到她抓,我心情也跟著不好,帶她去看了很多皮膚科醫師,都沒有好,你看,該怎麼辦??一個女生這樣,以後該怎麼辦?
媽媽在講的時候,妹妹頭又更低了.........
我看了看,要妹妹把手身出來,同時也看了腿部的病灶,的確,四肢被抓到傷口遍布,甚至還有流膿紅腫的現象,除此之外,黑眼圈、髒兮兮的脖子和四肢屈側都被抓到如同樹皮一樣,深紋滿布。
於是,我跟媽媽講:妹妹這是很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媽媽一聽到就說:異味性?!有嗎?雖然她都一直抓,可是一點都不臭阿?哪來的異味?此時,我已經看到跟診護理師快要笑出來了!
何謂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通常好發於嬰兒期或兒童期,皮膚極癢會反覆搔抓,病患常常同時個人或家族具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也會常伴隨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IgE)。
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病症或者抽血檢查可以直接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醫師必須根據病患整體臨床表現和病史做綜合判斷後才能診斷,當然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只要稍微問幾個問題再加上臨床上疹子特徵,就能大致判斷。

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病症或者抽血檢查可以直接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醫師必須根據病患整體臨床表現和病史做綜合判斷後才能診斷,當然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只要稍微問幾個問題再加上臨床上疹子特徵,就能大致判斷。
為何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多因素造成!
易感基因異常+過敏免疫失調+周遭環境影響(食物/空氣/細菌/接觸物質)+皮膚障壁異常=異位性皮膚炎。
(1) 基因異常:異位性皮膚炎有一定的易感性基因(發病基因)。
(2) 過敏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免疫性疾病,大約70~80%患者血中IgE升高,同時也有許多人白血球中的嗜伊紅性白血球上升,這兩者就是醫師常告訴患者的「過敏指數」,大多數IgE數值和疾病嚴重度有相關。但要強調的是,並非每個患者都會有這些現象,而這些所謂的「過敏指數」正常也不能排除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體質本身的免疫功能和一般人不同,但這種異常並不是免疫力較差,而是患者的免疫機制對過敏原產生比正常人更強烈反應,而導致皮膚發炎。
(3) 周遭環境影響(特異性「過敏原」/非特異性「刺激性」誘發因子,包含食物/空氣/細菌):國外研究指出,有將近30~40%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自覺有因食物而引發疹子的情形,通常在嬰幼兒時期比較容易會有這種現象,臨床上來看,對某些食物不耐的現象會隨年紀變大(約兩歲)而改善。除非真得觀察到每次都因某種食物造成皮膚惡化才避免,否則不應嚴格限制食物的攝取。 研究發現不論是經呼吸道或經皮膚接觸到空氣中常見的特異性過敏原(如塵蟎、貓毛、狗毛、黴菌等),或者是一些非特異性因子,包括抽煙的煙霧、車輛廢氣等,都可以在先前已經至敏化的患者身上誘發皮膚炎,。如果能用很嚴謹的方法確實減少環境中的塵蟎,也被證實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
(4) 皮膚障壁異常(保水功能變差/易乾燥): 從皮膚角度來看,異位性皮膚炎已經不僅僅只是免疫功能異常的疾病,近幾年來,許多研究指出,此類患者皮膚障壁有顯著異常,包括經皮水分散失度明顯上升、角質層含水量減少和角質層細胞間脂質含量下降,造成外界過敏原易穿透皮膚,造成刺激和皮膚發炎,同時也發現到,在患者正常皮膚中,也可以觀察到此現象,可見不是因為皮膚發炎而造成屏障異常。
由以上總結,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基因相當複雜,包括基因易感性、過敏免疫功能失調、周遭環境影響和皮膚屏障功能缺損等因素,要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形下才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
(1) 基因異常:異位性皮膚炎有一定的易感性基因(發病基因)。
(2) 過敏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免疫性疾病,大約70~80%患者血中IgE升高,同時也有許多人白血球中的嗜伊紅性白血球上升,這兩者就是醫師常告訴患者的「過敏指數」,大多數IgE數值和疾病嚴重度有相關。但要強調的是,並非每個患者都會有這些現象,而這些所謂的「過敏指數」正常也不能排除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體質本身的免疫功能和一般人不同,但這種異常並不是免疫力較差,而是患者的免疫機制對過敏原產生比正常人更強烈反應,而導致皮膚發炎。
(3) 周遭環境影響(特異性「過敏原」/非特異性「刺激性」誘發因子,包含食物/空氣/細菌):國外研究指出,有將近30~40%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自覺有因食物而引發疹子的情形,通常在嬰幼兒時期比較容易會有這種現象,臨床上來看,對某些食物不耐的現象會隨年紀變大(約兩歲)而改善。除非真得觀察到每次都因某種食物造成皮膚惡化才避免,否則不應嚴格限制食物的攝取。 研究發現不論是經呼吸道或經皮膚接觸到空氣中常見的特異性過敏原(如塵蟎、貓毛、狗毛、黴菌等),或者是一些非特異性因子,包括抽煙的煙霧、車輛廢氣等,都可以在先前已經至敏化的患者身上誘發皮膚炎,。如果能用很嚴謹的方法確實減少環境中的塵蟎,也被證實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
(4) 皮膚障壁異常(保水功能變差/易乾燥): 從皮膚角度來看,異位性皮膚炎已經不僅僅只是免疫功能異常的疾病,近幾年來,許多研究指出,此類患者皮膚障壁有顯著異常,包括經皮水分散失度明顯上升、角質層含水量減少和角質層細胞間脂質含量下降,造成外界過敏原易穿透皮膚,造成刺激和皮膚發炎,同時也發現到,在患者正常皮膚中,也可以觀察到此現象,可見不是因為皮膚發炎而造成屏障異常。
這些研究結果修正傳統觀念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由內而外」,由於體內免疫體質異常而引發皮膚炎,加入了「由外而內」的觀念,即為先天上的皮膚代謝和屏障異常,使得許多過敏原易從皮膚吸收致敏,進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
由以上總結,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基因相當複雜,包括基因易感性、過敏免疫功能失調、周遭環境影響和皮膚屏障功能缺損等因素,要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形下才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
文章來源:
http://www.tmj.com.tw/news/49/zh_TW/%E4%BB%80%E9%BA%BC%E6%98%AF%E7%95%B0%E4%BD%8D%E6%80%A7%E7%9A%AE%E8%86%9A%E7%82%8E%EF%BC%9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